高速文苑

原创文化
学习交流

光荣传统我来传承

2021-09-03 08:46   作者:陈晓芳

我爱我的家,我爱我家里的每一个成员。我的童年大多时间是在父亲所在的部队生活的,对军人,对军装有特殊的情怀。

幼年的我只要是穿军装的叔叔抱着就不哭,五六岁的我,每到春耕时候,就会在路旁问地里干活回来的叔叔,小麦有一尺高了吗?那是母亲告诉我,麦子长到一尺高父亲就来接我去部队团聚。这是小小的我在表达对父亲的思念,直到现在心里对父亲更多的敬畏,总少那么一份温情。

记忆里印象最深刻的是母亲给我讲父亲部队里艰苦的施工环境,军营驻守在大山环绕下,没有指南针都分辨不出方向,每到冬天风雪来时能把所用东西覆盖。父亲的部队在移防时,几百公里的路程全部都是徒步前行,每过村庄必正步前进。每每听到这时我心中的自豪感和对父亲对解放军的崇拜油然而生。

唱只山歌给党听,我把党来比母亲。每次父亲哄我睡觉都会哼唱这首歌,他还给我讲上甘岭的故事,地道战的故事,爷爷参加解放石家庄的故事,我为出生在这样的革命家庭感到自豪,在我的心灵深处,是对党,对革命军队的无比热爱。

不知从何时起,在我的脑海里形成这样的规矩。长辈不坐下,我就会规规矩矩站好,不上学的时候,每天起床,要把院子打扫干净,吃饭时夹离自己近的菜,不随意搅动,吃饭嘴巴不出声。母亲说,这是父亲在我很小的时候就这样要求我的,所以潜移默化就形成了习惯。

1998年底我有幸在石黄高速公路晋州收费站参加工作,培训结束分配岗位后,父亲只叮嘱我一件事,收费员每天都要与钱打交道,你一定要守好自己的底线,我将父亲的教导牢记在心,二十多年来也是这样做的。因工作调动,2001年从晋州站调至辛集站,2003年从辛集站调至深州西站,离家越来越越远了,可父亲却说,这会是人生的一笔宝贵的财富,会结识更多朋友,会增长更多人生阅历。

去年父亲的老战友要来家里做客,分别三十多年,只是在电话中听过彼此的声音,多年未见,思念之情溢于言表。叔叔们没有忘记我,还惦记着那个小姑娘,在他们心里,我也是他们的孩子。多年后的相聚,叔叔问了我一个问题,说你知道我们的老部队为什么叫守备一师吗?我愣了一下,摇摇头说不知道。

叔叔看了看父亲,说老连长还是这样疼孩子,当年的艰苦岁月应该让孩子们知道,我们的光荣传统应该传承下去。守备部队,是专门驻守军事要地的部队。也就是第一道防线。当年我们是工程部队,在那个年代面临好多危险时刻,我们都是做好随时牺牲准备的。在一米多深的雪地里保障边防通讯畅通,在膝盖深的雪地里,坚持每天训练。当时隧道施工都是用的手风钻,每天都有受伤的战友,每天回到宿舍,双腿都要用黄油涂抹,不然裂口就会加重。即便是这样,老连长还是每天在深夜看你的照片半小时,照片上的你才三个月大,2寸的照片中你瘦弱的样子,看着都心疼,你出生到那时,一次也没见过你,更怕的是今后真的回不去见你。所以才不给你们讲这些过往。有一首歌名为《干枝梅》可颂的就是我们的部队。

听完叔叔的讲述,除了父亲,我们都已热泪盈眶,我的女儿和外甥女,已哭的泣不成声,小小的她们也被深深的感动。我在心里暗暗下决心,一定要把这光荣传统传承下去,虽然没有参军入伍,但是在工作中,在生活里,我会迎难而上,敢于担当,为这个时代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,不负父辈们的殷切希望。

今年的八一建军节一位叔叔写下了这样一首诗:《从出发的这一刻》从出发的这一刻,这胸膛里就像点着了一把火,然后——是那种说不出到底啥感觉的——那种热,一下子就回去了,回到了营房,回到了连队,回到了野营路上,回到了《战友亲如兄弟》的那首歌,从出发的这一刻,让记忆无数次从梦中轰隆隆地滚过,就是穿军装的那些个日子,终于在数不清的回忆中,汇聚成我人生中最辽阔最汹涌最最一往无前的大江大河,从出发的这一刻,记着他,记着你,记着我,记着有一个人曾经是兵,曾经许身于国,曾经无畏,曾经深深爱过,曾经把最值钱的那一大把岁月,毫不犹豫交给大熔炉的熊熊烈火,从出发的这一刻,想着一个锅里吃饭碗碰碗,盼着一张铺上睡觉头挨头,想见的袍泽兄弟来没来,来了拥抱一起泪雨滂沱,从出发的这一刻,就想扯着花甲不破的嗓门喊一声,战友,我来了,稍息、立正、咱们集合!

读着这首诗我仿佛看到了父辈们曾经走过的路,看到了他们在峥嵘岁月,不负祖国,不负时代的担当和奉献,我想告诉他们,我永远是你们的孩子,也会传承这份荣誉,不负新时代,为党,为祖国奉献自我!